
中国游戏开发公司的发展史:下沉,再下沉
咱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中国游戏市场在80年代末的时候曾经有过有创意有想法的单机游戏可以卖钱的时代,但也仅限于一线城市有情怀,喜欢尝鲜的很小一群人而已,可惜还没来得及发展,就很快被盗版毁掉了,那段咱就直接略过。就以2000年左右通过PC网游 重新起步为开端来说吧:一开始大家先都是去韩国搞代理,这样最快,比自己做快,当然自己也不会做,最早一拨做代理的多数都赚到钱了,后来慢慢自己会做了,就开始抄,第一波抄出来的也赚到钱了 。慢慢因为更多人看到这个行业有钱赚,越来越多的人过来抢,这是中国市场一个典型特征,竞争很快就变激烈了,这时候大家开始纷纷往下沉市场走,多数公司开始拼谁的地推团队大 ,谁的渠道走的深。

韩国Mgame开发网络游戏《热血江湖》

游戏《植物大战僵尸》

supercell的代表产品:皇室冲突、部落战争、海岛奇兵
另外一个值得在这里重点提出来的关键点就是:在大屏幕高质量的PC\Console游戏领域,IP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更多成功的IP是靠游戏本身创造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代理过来的,在这个市场里,IP其实反而是输出的资产,比如生化危机、刺客信条、魔兽世界这样的游戏IP,可以输出出去拍电影。反之,通过手游创造的出来的IP就少很多了。
我个人分析起来,其原因还在屏幕尺寸和玩家的重视程度上,在更大的屏幕上,体验往往更好,美术表现力更好,游戏的沉浸感更强 ,用户就会更投入,一个新的IP就更容易印在用户的脑海里,迪士尼不但很少做手游,甚至收了漫威之后,连漫画都不做了,皮克斯也不做面向小屏幕的动画片,直接上电影,为什么?屏幕大,印象深,记住一个IP要容易得多,创造IP效率高啊。咱们有没有想过,世界上最大的屏幕是什么?其实不是电影,而是线下乐园,全360度立体高清还带体感,谁比得了?所以人家迪斯尼除了做电影就是做乐园,连游戏都懒得做,自己做游戏多累呀 ,让全世界最N的游戏公司抢着来找我要,星球大战授权给EA做,漫威授权给SquareEnix做,咱自己除了创造IP以外,就坐着收钱,这路子霸气不?手游原本开发成本就低,市场反应要求快,广告转化率要求高,投资者肯定哪有耐心去磨一个全新的原创IP啊,反正用户也没那么认真,在更小的屏幕上还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让用户印象深刻,得不偿失啊 ,显然是直接把别人已经成名的IP直接借来更方便。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魔兽世界》
总结下来的结论就是:海外一线市场,游戏研发的实力能够数十年一直维持向上的路,没有什么大的因素导致停滞。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经过两波一路往下的过程之后,我们跟一直在往上走的欧美一线游戏相比,差距是不是越拉越大了呢?
中外玩家群体差异分析:殊途同归
2. 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小白用户红利的差异。当网游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玩家是第一次接触游戏,并不像老外玩家普遍都接触过各种PC\Console上相对比较高质量的付费单机游戏。我们管这些第一次玩游戏的玩家叫做小白玩家,他们由于缺乏对比,对游戏质量和平衡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而且中国市场越往下走,用户生活环境中可选择的娱乐手段越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连KTV都难得去一趟,再算上台球厅,录像厅,网吧,基本上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时能接触到的全部的娱乐设施了,对他们来说,在网吧里呆上一天很便宜,有游戏玩,还是免费的,网游还普遍有社交属性,能让他们在游戏里认识很多朋友,形成稳定的虚拟社会关系,是其他娱乐形式根本无法比拟的。长期游戏的经历之后,这时候他们关心的已经不再是游戏画面之类的表面质量因素了,他们已经慢慢把这些他们第一次玩的网游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如此,中国所有早期的网游开发商和运营商都享受到了这一波小白玩家的红利,把他们最早的网游都塑造成了具有巨大价值的虚拟社区和超级IP,导致他们能够有持续稳定的用户群和收益。这样的对游戏设计制作质量没那么挑剔的环境在海外一线国家是基本不存在的。
3. 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娱乐选择环境和支付能力差异。中国市场最早出现游戏的时候,咱们家庭的富裕程度还跟发达国家差得很远,多数家庭是买不起电脑的,甚至连游戏机都买不起,甚至很多网吧里用的都是二手电脑,咱们的金字塔越往下走,用户数越多,对娱乐内容的渴求越大,市场越大,可是硬件水平却越低端,为了适应他们,就必须少用3D,少用美术效果,得故意的把质量降下去,迅速满足用户需求重要,顾不上讲究那么多审美了。
4. 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也跟中国的下沉市场比较大有关,咱们前面分析过,为了能让更多的玩家能进来游戏,在中国肯定往下走才是最自然的战略,当然游戏设定的文化背景就得选择适应更多传统中国玩家的,武侠、仙侠、三国、西游这类的题材,欧美风的题材就差得多。再加上多数人是靠网吧的社交环境接触到游戏的,用户在游戏选择方面天然就带着社交属性,天然会出现集体性的趋同,这样就会造成中国游戏题材和玩法必然趋同,市场再大也很难养活那些有创意的,有情怀的,专门开发小品类玩法的独立开发商。
国产游戏代《梦幻西游》
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第一批网游也是付费的,比如网易的大话西游、梦幻西游等。后来因为下沉市场的原因,我们越往下走,发现越多的主流老百姓的支付能力还是有限的,如果能把门槛降下来,让更多的人先进来,通过游戏内置的系统设计,让一部分人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多花点钱玩的更爽更快一点,另一部分人少花钱或者干脆不花钱,但多花点时间,或者拼一拼技术,也能在游戏里生存,这样整体算下来,游戏开发者赚到的总钱数并不会减少,反而可能更多。而且只要游戏系统设计的精妙,付费多的人能玩的更爽的同时,不付费的人也能在游戏里靠本事吃饭,甚至靠给付费的玩家提供些服务,不但不用花钱,甚至还能赚钱呢!大家都能更开心,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免费网游出现的过程和逻辑。
最早的免费网游其实也是来自韩国,基本上被公认是mgame的热血江湖,但后来大家都知道,最早的集大成并且大加发挥的是盛大的传奇,这款虽然也是韩国游戏,但其实是靠中国人改造成功的,盛大将其免费化之后,其市场和收益一下子翻了十倍不止,很显然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是更加适合中国的。紧接着之后就出现了更上一层楼的史玉柱的神作—“征途”,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免费网游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被无数中国网游公司一路走深,不停的迭代创新,直到现在,几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想法没有被试验过了,中国游戏市场达到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几乎全部受益于我们超强的免费网游设计,如果单按免费网游收益来看,我们的市场份额是远远的独霸全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强的免费网游超级帝国。
巨人网络开发的游戏:《征途》
很多游戏会赠送多人模式,但因为是完全白送的,无法持续创造收益,所以很少会花很大力气去做,多数情况是外包出去做的,不会考虑太多长线运营和更新。也有一些游戏在往UGC沙盒开放世界方向尝试,试图增加玩家自由度,但多数除了徒增游戏时长以外,并不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长时间的乐趣,也不能给开发商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且不要忘了,如果没有持续收费能力,让你花太多时间沉浸在一款游戏里,对你再花钱买他们的新游戏并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多数欧美游戏开发公司的心态是:一旦游戏发售,能赚多少钱就一部了然了,甭管成功不成功,咱得赶紧开始开发下一款了,否则下一顿没饭吃了呀。而免费网游的思路就不太一样了,虽然现在的网游也都普遍制作也非常精良,上线的时候也已经投入很大了,但一款网游上线的时候绝对不是这个游戏已经完成了的时候,恰恰相反,反而正是它刚刚正式开始的时候。因为免费网游毕竟是免费的,用户进来的时候你还没收到钱呢,这时候需要靠精细的运营和服务,相当设法让玩家留下继续玩,并且至少要让一部分用户慢慢产生付费的欲望,自愿付钱给你,你才能挣到钱。而如果想持续收钱,就主要不能主要靠一次性消费的内容,而是要尽量制造可重复体验和消费的内容,最好是能靠一套规则把玩家联系起来,让玩家形成社区,让玩家群体在虚拟世界里能自己创造内容。其实棋牌游戏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好的例子,很简单的规则,但因为是人跟人在玩,并不是人跟机器玩,所以乐趣无穷,可以反复的玩。
在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里,花钱的人可以和没花钱或少花钱的人在虚拟世界里形成良性的社会关系,互相带动,由于自己的存在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互相给对方创造更多的乐趣,这才是免费网游的设计精髓,也是那么多人一直喜欢玩免费网游的原因所在。所以总结起来,免费网游讲究的是服务,是一直维持互动的”活“的服务,用老外的话讲,叫做”Game as a service”,免费网游的游戏开发者往往不能停下来,而是要不断地聆听用户的声音,不断为用户制作更多更新的内容,不断提供新的乐趣给他们,这种持续开发,持续运营,持续服务,持续收钱的模式,可以持续很久很久。我们经常见到一个网游竟然能持续火爆超过10年,竟然从来就没见它出过二代,相反,一个付费的单机游戏,10年怎么也得出个好几代了吧,否则怎么继续卖钱持续养活开发团队呢。
其实免费网游火爆的10年里,也是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开发新东西的,只不过我们不把这种更新叫做二代三代,而是叫做“资料片”,有时候有的游戏起了个2代的名字,也并不是真的另一个新游戏,只是把一个很大的资料片重新起了个名字而已,主要为了宣传推广拉新用户用的。 这种免费网游里的资料片其实有点类似于国外付费单机游戏上线之后出的付费DLC(downloadable content付费更新包),但资料片模式明显比DLC带来的生命周期要长久的多,原因是两种游戏最原始的设计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国外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来跟免费网游放在一起说的,一个负面词汇,就是“Pay to Win”,就是很多人觉得免费网游不但不是真的免费,还造成了玩家之间的不公平,交了钱的玩家往往更厉害,在战斗中更占优势,就像体育比赛里你吃了兴奋剂一样,感觉比赛不公平,让人很反感。其实全球玩家对Pay to Win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中国玩家也不喜欢这种感受,其实真正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不可能主动有意识的设计成Pay to Win的,免费的玩家都因为被付费玩家欺负,觉得不公平,都不玩了,付费玩家自然也没有留在这个游戏里的理由了,这个游戏就死掉了,正相反,所有免费网游的设计者都在全力以赴的想办法平衡付费玩家和免费玩家,这是区分一个免费网游策划是不是真正的高手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么多还在运营的免费网游都没死,那么多玩家都在持续玩,持续付钱,怎么可能是简单的一个Pay to Win或者中外玩家差异就能解释的呢。我经常思考一个距离比较远的例子,一个在全球都适用的例子,也许可以类比一下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超市,全球都一样的,任何一个超市,在它开业的那天,不管你已经投入了多少,都只是赚钱的开始而已,每个顾客进来转一圈,都不是一定要买东西的,他们如果没找到喜欢的商品,当然可以很自由的空着手离开,再也不回来了,当然你也可以有理由吸引他下次再来,直到他愿意买点东西,成为你的付费用户,像cosco这样的超市还会请你购买他们的会员,这就有点类似某些免费网游里面的VIP,你只有把超市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商品弄的尽量吸引人,经常换新的,还要偶尔搞搞活动,做做促销,甚至送点免费小礼物之类的,才能留住用户,进而转化更多的用户变成常客,变成你的付费用户。
这是完全合理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什么中外差异,大家都能接受,相比之下,电影院就是先付费的娱乐模式,跟付费单机游戏就更类似,也是全世界都通用的,两种商业模式都合理,也都并存,哪里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又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用户地域差异呢?所以合理的结论其实是:真正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在中外都是一样受欢迎的,反之在哪里都没戏。只是因为中外玩家成熟度,见识程度,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有差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大家对不同设计水平和质量游戏的接受度不一样而已。
游戏《Dota2》
中国游戏出口和海外游戏进口观察:我们的主要机会还是在下沉,下沉,再下沉…
韩国NCSoft开发的游戏《激战》和《激战2》
韩国人做游戏往外走比我们困难少一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本土文化积淀不够深,接受欧美日文化很频繁,文化障碍少一些,但说实话,泡菜毕竟是泡菜,他们也并没有很多往上走得特别成功的案例,反而是瞎烧钱失败的居多,韩国人做的游戏除了美术好看以外,技术策划积淀都不足,策划水平也不敢恭维,韩国人也看到这些不足,NCSoft,Webzen等都陆续尝试过在美国直接雇佣当地老外来搞面向当地的产品开发,但也多数都折戟沉沙,烧掉上亿美金的案例不一而足。
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掉以轻心,最近突然火爆的吃鸡游戏就是韩国人的一次绝地反击,这背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是蓝洞公司雇佣了H1Z1的制作人,老美带队做的产品,而且主要开发人员都分布在世界各地,参与制作的韩国人并不多。在一直不懈的往上走的努力下,人家最终找到了怎样投资美国人,组建全球开发团队,再次杀回中国,并且火爆欧美的路子。咱中国人的大作呢?

韩国公司蓝洞(Bluehole)开发的网络游戏《绝地求生》

美国一款游戏《Game of War》
中外游戏开发者群体分析:老外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
如果再多说一句呢,就是我们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并不是特别支持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所以咱们就算有衣食无忧的游戏爱好者,可能也未必有老外他们那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教育体系造成的另外一个明显的差异点就是:我们这边很少有跨界的人才,比如程序员或策划会美术,美术会编程或会策划。而老外这种人要多得多,除了跟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关以外,曾经有人跟我说过另一个原因蛮有意思的:他说老外编程是用母语,因为编程语言本身就是英语,所以对他们的美术来说,学编程可能要容易很多啦。不管这个说法靠不靠谱,至少我们从小会画画的程序员和策划的确要少很多了,从小学画画的人又往往单纯为了走艺术道路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总结下来我发现,我们有太多因素推着中国游戏往下走,而有太多因素妨碍我们往上走,往外走,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吧。
由CD Projekt开发的欧美RPG《巫师》
在马来西亚也有大到几百人的大厂,常年承接日本公司街霸、最终幻想等大作的整包项目。我举的所有这些例子,他们的开发成本都比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低,甚至直逼我们的二线城市。我们这边只有北京上海有少数几家公司参与过海外AAA大作,而且主要还是美术,或者仅仅是部分技术移植工作,其他城市甚至连面向海外大厂的外包公司都很少,大家都在忙不迭的往下沉去找机会赚钱呢,谁有耐心去赚那一点点外包开发的微薄利润呢?Gameloft原来在上海有上百人,因为成本过高的原因,已经彻底关闭了,转去越南了。育碧原来在中国的团队人数是仅次于育碧蒙特利尔的,现在人家在罗马尼亚有上千人,负责着大量公司最核心的项目研发工作了,他们在墨西哥还雇了不少人。不经历从部分外包美术到外包程序甚至部分策划,从移植二线作品到整包A级大作的漫长艰辛的道路,我们如何培养出本土的能够制作原创AAA大作的完整团队呢?现在我们的游戏研发已经逐渐完全丧失了成本优势,免费网游的策划优势也不一定能坚守多久,也还远远看不到解决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的趋势,在不断寻找下沉空间的道路上,我们的开发实力正在与全世界拉开越来越远的距离。

Quake系列 《Quake Champions》,中文名:《雷神之锤:冠军》
历史指导未来 – 咱是继续往下还是往上?
2. 中国游戏的下一波机会主要在“继续下沉“市场:想办法到中国市场金字塔最底部去,或者到海外二三线国家去,并且努力在那里找到下沉的空间,印度、墨西哥、非洲、印尼、巴西等等这些地区,越是地域大,人口多,贫富差异大的国家,这个空间和机会就会越大,只要下沉的功夫足够好,还能找到最后一波小白红利。(欧美一线国家下沉机会小很多,是因为整体贫富差异和生活水平差异没有那么大)不过需要警醒的是:互联网的发展让全球各地的用户都更容易的一起接触到最新的信息,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下沉空间的纵深也在逐渐变浅。
3. 小白红利机会逐渐消失:中国以及全球金字塔底端的用户都会越来越成熟,高端玩家群体会越来越往下扩大,未来再找新的下沉空间和小白人口红利会越来越难。新出生的一代用户群从小就伴着游戏长大的,就会像欧美市场一线市场一样,直接跳过小白阶段了,而且这帮新生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性,一般质量的游戏更难过关了。
4. 中国的付费游戏市场会继续扩大,欧美主流市场会出现更多的免费网游。根据前面分析的人性趋同的理论,大胆预测一下,最后不论在什么设备上,免费网游和付费游戏的稳定的比例可能都会逐渐逼近全球手游现在的比例,大概7:3左右。
5. 中国市场会对海外游戏更加开放,更多优质的海外游戏,尤其是高端的PC\Console游戏,付费游戏会进入中国市场掘金,并缓慢下沉,给中国本土市场的开发商造成更大的压力。
6. 中国仅剩的免费网游开发经验优势即将很快丧失:老外顶级团队的设计水平完全不弱于我们,他们只是还没有全面调转枪口。
7. 中国的本土游戏开发质量的上升速度不太乐观,但在压力下未来成长速度会慢慢提上来,最终还是能够抢回本土市场,并且有能力对外输出,甚至输出到发达国家,整个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悲观预期可能需要10年左右。
我们现在能做点什么
2.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必须苦练一身阿飞的功夫,否则你的剑主要慢一毫秒,人家的剑已经穿喉,下沉比的主要不是谁做的更精细,而是谁能第一个抢占小白,每个品类在一个新市场刚开始洗用户的时候你抓住了,你就能有一段好日子。
3.接地气!可以考虑重点关注细分市场的下沉机会。一线市场大家都杀红了眼,任何一个新品类或新市场出现的时候,往往一线市场也会先出现一波小白机会,大公司会一拥而上去抢,如果这个时候你是第一个用这个品类下沉去找机会的人,你就赢得了时间和蓝海。比如二次元市场,女性市场,00后市场等,凡是第一个把一线城市已经成功的模型带到二三线城市复制的,都可能有比较大的机会,当然前提是你一定要接地气,要了解下沉市场用户的特点,哪些地方和一线市场的用户不一样,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差异都要研究透,这样你复制出来的产品才能接地气,才能在下沉市场吃得开。魔兽世界很成功,但你偏要在农村市场弄魔兽世界,就不会很好。
4.掌握下沉的推广渠道。提前在下沉市场找好适合这个用户群的推广渠道,或者跟当地接地气的发行商搞好关系,第一时间能把你的产品推到最多的人面前,形成口碑风潮,你就赢了,往往越是下沉市场的小白用户越忠诚。
对于有理想,有情怀的独立开发者们,也许可以尝试独立开发者模式
我也总结几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1.一定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最好人数少一点,但不要有想法不一致的人,家境都还过得去的最好,不要有需要拿工资的员工,这样就不会争管理权,也不需要找投资,受投资者左右。
2.一定要找水平高的,对你们想做的游戏理解足够深刻一致的,大家能认同一个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产品方向产生巨大分歧,或者半路有人掉队。可以考虑在互联网上异地寻找合作伙伴,甚至考虑全球找,争取能加入老外的独立开发组也是好的。
3.从付费游戏开始做,或者用众筹,或者early access收钱的方式尽早获得收入,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可能就更容易养活自己,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4.坚持一个细分品类,一个确定不是昙花一现,绝不会轻易消失的品类,立志坚持10年不换,不断磨练对这个品类的理解,不断精研,追求极致,把全世界所有在这个品类里出现的微创新全部研究透,用合理的方式加入自己的产品,再自己在所有巨人肩膀上引领更多的微创新,力求超过全世界做这个细分品类95%以上的团队,这其实有点像搞科研,你得把前人在这个领域做的所有最新论文彻底搞清楚,才能做出自己的创造,有时候一个领域扎下去还不止需要十年,但一旦你能爬到这个顶峰,你就一定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在海外有很多成功案例的。
Digital Extremes研发的一款科幻题材射击网游《星际战甲》